甘肃省武威市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大力开展“四进”科普活动
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深入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科普活动,充分发挥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的作用,实现了科普“四进”活动的经常化。2008年、2009年科普大篷车活动连续两年受到了中国科协的表彰奖励。
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科普大篷车在全市3县1区共开展“四进”活动764场次,行程12.8万公里,其中,进学校168所,进农村489次,进社区86次,进企业21次。发放科普图书、科普资料等86万份,展出科普挂图4000多幅、科普展品1600多个(次)。举办科普讲座320场,开展科技培训500多场次、科技咨询服务18.8万人次,各类科普活动累计受众98万多人次,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51%以上。
一、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为主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实现了经常化
青少年是《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确定的四大重点科普对象之一,具有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近年来,我们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任务和科普工作重点,在全市3县1区中小学,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广泛开展了科普巡展活动和以节粮、节水、节纸、低碳等为主题的青少年体验、实践活动。同时,组织反邪教科普专家在中小学同期开展了“反邪教、反毒品、反迷信”为主题的科普讲座,指导部分学校编排了反邪教的情景剧目进行表演,刊出反邪教科普专版开展宣传,使广大青少年学到了科学知识,认识到了邪教、迷信和毒品的危害及本质,提升了广大师生防邪反毒的能力。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展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了科学素养,使广大学生亲身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的神奇,学到了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生活常识,极大的开发了学生智力,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
二、以农业技术培训为主的科普大篷车进农村活动实现了经常化
武威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大。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这一国家项目的实施,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为主体,先后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进村入户”、“春耕科普服务行”、“百名专家进农户,百项技术进农村,百场科普进村组”等科普实践活动。每一次科普活动,科普大篷车都带有多重任务,组织者和专家们分头行动,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科普大篷车进村组开展科普展演活动,另一方面农业专家入农户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解答农业技术难题,同时向村民发放各类科普资料,切实丰富了送科技下乡的内容。201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组织部分农民和青少年学生动手体验了“全国科普日活动实验箱”的实验内容,为了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和凉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向全市部分农民展示了“三球仪”、“天文望远镜”、“机器人表演”等30多件科普展具。通过展品展示,将深奥的科学道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了广大农民;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整天和土地草木滚打摸爬的农民群众感亲身受到了科学知识带来的快乐和展品的无穷魅力;通过发放《农民实用技术手册》、《武威科普》、《健康科普365》等科普资料,让农民求有所需,需有所用,满足了所需所求,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有力地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以参与各种科普节点为主的科普大篷车进社区活动实现了经常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协调发展,与此相关而设立的各类纪念、庆祝、警示等活动节点显著增多。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科普活动,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广泛开展了面向城镇社区居民以城镇广场为主的科普活动。注重吸纳社会各方面的优秀科普资源,联合地震、环保、交通、卫生医疗、青少年科技中心等单位协同参与。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主题,充分利用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科普日、戒烟日、节能周等节点,采取现场咨询、义诊义讲、发放科普资料等方式,每年组织开展综合治理、民族团结进步、节约能源资源、健康环保、安全生产、机器人表演、防震避险、防火逃生、泥石流灾害性天气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等科普活动50多场次。特别是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南舟曲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甲型H1N1流感、手足病等传染病发生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及时选编相关科普资料,利用科普大篷车走街入户,及时把公众关心和急需的科普知识送达到广大农民和社区居民手中,传播了应急避险的科学方法,弘扬了科学精神,消除了公众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稳定了大众日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以实际行动引领公众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四、以协同联合为主的科普大篷车进企业活动实现了经常化
企业是创新创造的基地和源泉。为了提高企业科普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现资源共享,我们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车载设施设备,积极与县区科协、科技事业单位、农业科技企业联合,多方位开展了科普活动。我们与面粉加工厂等企业和学校食堂合作,开展了“节粮在我身边—青少年社会体验活动”,采取举办科普报告和开展有奖问答等形式,提高了青少年的节粮意识;与造纸厂等企业合作,联合开展了“节约纸张,从我做起—青少年社会体验活动”,数万名师生举行了“节约纸张光荣,浪费纸张可耻”的宣誓和集体签名活动;与市、县区环保部门联合在全市18所城镇中小学举办了“我为环保献一计”演讲比赛活动;与城市供排水企业合作,开展了“节水在我身边—青少年社会体验活动”,广大城区青少年观看了《水是生命的源泉》科教影片,动手演示了节约用水的新方法,节约用水的意识显著增强;与武威第八中学等学校联合举办了“低碳科普进校园”活动,现场进行了“我的低碳生活”实验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了“让我们携手走进低碳生活”的演讲征文比赛,使“科学发展,走近低碳生活”的理念深入师生心中;与武威金苹果公司合作,联合开展了“金无壳”系列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宣传活动历时30多天,深入68个乡镇;与受到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奖励的16个科普示范基地、协会和带头人联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得到了市县区各级领导和广大企业职工、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整合资源,联合企事业科普力量开展科普活动,既宣传了企业,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推广了新技术,又推动了科普事业的发展,实现了企业和科普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五、几点启示
通过近几年科普大篷车的活动实践,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大篷车活动必须坚持“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科普工作重在普及,重在受众,重在实效。科普大篷车之所以能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就在于它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群众在潜移转化之中,接受科学,相信科学。
二、大篷车活动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科普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广大农村还有很多愚昧落后的习俗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新生活,建设新农村,还任重道远。
三、大篷车活动必须突出创新。新时期科普工作必须适应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群众的新需求,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新的活力。
四、大篷车活动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工作合力。要整合科普资源,动员农林、水利等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普活动,以增强科普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扩大受益面。
科普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深深感到,我市科普大篷车活动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强烈的科普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大篷车车载展品相对固定,需要经常性更新换代。二是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科普资源相对缺乏,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三是大篷车进常性开展活动经费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四是活动的参与力量相对不足,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普法》的贯彻落实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0—2015)》的实施为契机,围绕工作大局,强化配合协作,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确保大篷车开展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全力提高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努力把科普工作推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