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空气)传播?证据仍需进一步明确
本报讯(记者刘雷 通讯员刘汝青)气溶胶可传播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之所以引起热议,起因于2020年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民政局副局长曾群的一段陈述,原话如下:卫生防疫专家告诉我们,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此石一击,浪花千层。这段话引发了普通民众、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的热烈关注、讨论、甚至争执。但是,目前尚无定论。
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凿的直接证据表明2019-nCoV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但是基于既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气溶胶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的“气溶胶感染计划”开始,到2003年我国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爆发,空气气溶胶在疾病传播中的媒介作用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2012年荷兰学者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病毒可通过空气气溶胶传播;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在流行中也发现空气气溶胶的身影。另外,空气气溶胶传播也是甲型流感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上述间接证据,加之官方发布会在表述中使用了“可以确定”这一词语,并且将气溶胶传播置于接触传播之前。在疫情仍旧紧张的当下,这段表述,必然会引发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甚至恐慌。
那么,气溶胶传播是否为2019-nCoV的主要传播途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董光辉教授研究团队认为,这需要理性的分析。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回答以下两个分问题。
第一,气溶胶中会不会存在2019-nCoV?答案是:可能会。
所谓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其中,颗粒的大小一般为0.001-100微米。
从病人咳嗽、喷嚏、说话、甚至呼吸过程中喷出的病毒,大致有三种去向。第一,绝大多数存在于喷出的大液滴中(直径10-100微米),我们称之为飞沫。这种飞沫的传播距离有限,一般在2米以内。第二,形成更小(直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这种可以称之为气溶胶的液态颗粒。第三,飞沫在空气中悬浮的过程中,失去水分,仅剩下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这种可以称之为气溶胶的固态颗粒。
很显然,上述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形式,成为了气溶胶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推断:气溶胶中可能会存在病毒。而且,相比于飞沫,气溶胶可以漂至远处(大于2.5米),从而可能造成远距离的病毒传播。如果这种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进入通风管道,那么其传送距离必然会更远。
上述证据和推论表明:气溶胶中存在病毒是可能的。
第二,气溶胶中的2019-nCoV病毒会不会导致疾病的传播?答案是:分情况而定。
已经确证的病毒传播途径为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指健康人直接吸入了患者喷出的飞沫而导致的感染。接触传播则指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健康人的手接触沉积的飞沫后,再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途径导致的感染。上述两种传播途径的特点是:(1)近距离;(2)高病毒浓度。
如上所述,尽管气溶胶中可能存在病毒。但是,气溶胶在远距离传播过程中,病毒浓度被大量的清洁空气稀释至很低。另外,病毒离开人体后的存活时间较短(如,即使在温湿度合适的环境下,也仅仅存活数小时至1天左右)。因此,气溶胶中的病毒在随着空气传送的过程中活力会降低,甚至失活。
目前尚无证据提供感染新冠肺炎所需的病毒浓度。但是,通过直接传播的特点,我们推测气溶胶中的病毒量不足以导致一个健康成年人感染。具体来讲,直接传播过程中,2米以外基本是安全的,因为飞沫的传送距离一般小于2米。这意味着,2米外的空气中病毒浓度可能不足以导致健康成年人感染。以此推测,常规环境下,气溶胶携带的病毒通过远距离传送,且被稀释以及活性降低后,导致个体感染的风险极低。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病毒浓度很高,气溶胶传播存在很高的可能性。比如,疫情防控一线的病房甚至医院发热门诊,以及病毒检测实验室、实验中心等,这些区域相对比较封闭或处于半封闭状态,病毒排放源很多而又没有很好的通风系统,难以稀释空气气溶胶中病毒的数量,因此导致空气气溶胶中病毒浓度很高,出现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现象。 JAMA杂志于2月7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138名新冠肺炎病例中,40名医护人员和17名住院病人受到医院相关感染。尽管如作者所述:“无法确切证实,仅根据暴露于感染患者的时间和方式以及随后的感染发展情况而被怀疑和推测”,但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上述证据和推论表明:在相对比较空旷的环境下,新冠病毒通过空气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特殊环境下,如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医院、地铁、教室等区域另当别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这些结论,基于常理推论和间接佐证。有关新冠肺炎病毒气溶胶传播的直接证据尚未见报道。另外,如上所述,与新冠肺炎病毒非常相似的SARS病毒已被证实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途径。因此,亟待未来更多的证据来确证2019-nCoV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疫情面前,即使谨慎一万倍也不为过;从保护易感人群出发,仍然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降低通过气溶胶感染2019-nCoV的风险;具体建议如下:
(一)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无论是行走在马路上还是在公众场所,如果你是潜在的感染者,戴口罩将减少含有病毒的飞沫和气溶胶形成;如果你是健康人,戴口罩将阻隔含有病毒的飞沫和气溶胶吸入。
(二)减少外出,拒绝聚会
居家是最安全的防护方式,不与外界接触,就切断了一切传染途径。不抱有侥幸心理,不参与聚集活动,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严格服从官方推荐的新冠肺炎预防建议(咳嗽、打喷嚏时需遮挡,不随地吐痰。在外尽量不用手揉眼睛,外出归来一定彻底洗手。楼层不高的居民推荐步梯上下楼)。不得不外出时,除戴口罩外,与周围的人保持至少2米的距离。
(三)远离通风口和排风口
远离任何通风口,包括宾馆、地铁、商场、医院等大型建筑物的通风口。
(四)勤开窗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常开窗换气,保持适宜的环境温湿度。即使是小区内出现散发的患者,也不要长期的紧闭门窗,因为防疫人员已经对患者住所进行了消杀处理,所以无需恐慌,要定期开窗换气。
(五)做好家庭清洁卫生
对重点物品做好清洁消毒,如门把手、马桶坐垫等可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碗筷等餐具可用煮沸方式消毒。冲马桶时盖上马桶盖。饭前便后要用流水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在拖地时可加入少许的84消毒液,可以有效的降低居室内气溶胶病毒的含量(注意:避免加入大量的消毒液,否则容易造成中毒)。
对于居住于新冠肺炎治疗医院附近或居住的小区内出现传染病暴发现象,则需要采取更加严密的防护措施,具体措施有待于更加专业的人员来提供。
无论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还是气溶胶和消化道传播,我们的防护措施都是一致的。对于新的传播途径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警惕,但也不必过度担忧。尽管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在不断改变,严格的防护措施不变,我们打赢此次疫情的决心不变、信心不变。不恐惧、不慌乱、不信谣、不传谣,做好居家隔离、自我防护是我们普通居民对这次战役的最好支持。(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楚楚 杨博逸 董光辉供稿)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