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探索科普教育新模式
阅读: 次
华南植物园是中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建有木兰园、姜园等30多个植物保育专类园,引种保存植物13000余种,是热带亚热带植物引种驯化和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科研基地,是普及植物学和生态环境知识、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广东省授予的植物学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植物、环境及其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为社区科普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教育做了大量开创性与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普事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创建科普平台,引领中国植物科普事业
开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先河。1997年华南植物园被广东省科协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植物学科学普及基地”,基地就充分发挥植物园的科技和资源优势,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在全国各省科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效仿,掀起了各地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的热潮。中国科协、国家科技部等部门1999年也联合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创建活动,华南植物园成为这两类国家级基地的首批成员单位,并先后被命名16个各类科普教育基地,20多家学校认定为教学实习基地,为普及科学知识,引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自主创建植物科普网站。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优势建设植物科普网站。网站由求知馆、趣味馆、园林馆等8个板块组成,收录各类信息10,000多条,融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科普网站弥补了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公共科普教育设施的不足,丰富了我国植物学科普工作内容,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联系生态环境认识自然,提供了实物科普的传播渠道。
建立形式新颖的科普信息中心。华南植物园多功能科普信息中心包括科普展示馆、科学互动实验室、中小学生物园等。滨海植被、时空隧道、太空仓、雾屏影院等,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声、光、电、模拟仿真和虚拟技术,以互动为特色,借助展览、陈列、影视、多媒体及网页等科普形式,展示植物科学、环境科学、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科普知识,静态陈列与动态演示相结合,使公众在获取科普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科学趣味性和寓教育于乐的科普体会。
开辟科普自然教育路径。科普自然教育路径是指在自然保护区或郊野公园内设立的,沿途建有科学知识介绍,集观光游乐、健身、教育于一体的科普自然路径。华南植物园于2002年在园内蒲岗自然保护区建设了总长近2 km的广州地区第一条科普自然教育路径。以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科普植物学和科普生态学知识为主题,通过科普说明牌、植物名牌、小型生态观测站、园林小品等设施,将科普教育和游览观光充分地融为一体,达到充分发挥自然真实科普教育的效果。
建立青少年科学互动实验室。华南植物园青少年科学互动实验室包括植物克隆实验室、植物艺术创作室等8部分,面向广大青少年与中小学生,通过科普实践活动和科普小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同时配备国际标准导游解说系统,英语、日语、普通话、广东方言等多语种导游,国家4A级景区建设旅游服务系统,让广大公众在园内体验到科普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科普科学功能、科普文化功能、科普社会功能和科普旅游功能的服务和作用。
二、重视科普研究,提升科学传播能力
发挥人材优势壮大科普队伍。华南植物园利用自身科技人才的优势,为科普事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一方面完成“华南植物园科普硕士点建设”课题。另一方面在广州高校大学生和本园在读研究生中发展科普志愿者、建立“博士生导游团”,吸引离退休老科学家成立“资深科学家科普报告团”,吸收社会力量成立“绿色科普义工”队伍,为科普工作寻求更广泛的支持,壮大科普力量。
以理论研究助力科普事业发展。近年来,在大力开展社会科普工作,推动社区科普发展的同时,完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普理论与方法研究”、“科普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的科学知识普及和展示手段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和著作的编写。“科普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湿地植物净化污水技术科普展示活动”、“广州市社区科普研究与探索”、“广州市科普基地调查研究”等课题,不仅进行了科普理论的探索,引导科普活动,还为地方科普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扩展社会科普工作范畴,提出了社会科普工作的方向。
建立未成年人校外素质教育基地。2002年以来,结合中小学素质教育,与多个大、中、小学校共建课外植物科普学和生态科普学素质教育基地和研究性实习基地,向大、中、小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由科学家亲自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使学生在观摩和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走进神圣的科学殿堂。同时建设“广州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角度给予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打造全面的素质教育基地。
三、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充分利用植物园的科普特色资源,结合“全国科普周、科技进步月、全国科普日”等科普宣传活动,推出品牌科普活动。以“缤纷琪林”四季珍奇花木和景观观赏、“动感自然”系列游园、“琪林天籁”文化艺术系列、“体验科学”小课题活动,营造全民科学素质氛围,不仅让公众在体验科学的同时得到艺术洗礼,更是引导公众形成保护生物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理念,也是让公众在参与科学活动的同时感受大自然乐趣,激发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高尚情趣。
围绕科学教育、科普研究、科普实践、科普开发、科学精神及科学与艺术摄影书画、科学与园林园艺等主题,邀请知名专家和资深科普志愿者,开展培训与展览等。每年举办讲座与论坛约30场,进入大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巡回报告和举办有关植物科学与园林景观的各类展览、画展、摄影展等10多场次,编辑出版10多种科普读物。极大地丰富了植物科普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植物科普对公众的吸引力。
参与科普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科普事业发展。起草了《国家科学传播体系(草案)》、《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中长期科普发展规划》、《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章程(草案)》等;为此,科普体系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普工作,同时也发展了科普事业,整合和利用科普资源,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20多年来,华南植物园的科普工作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蹒跚学步到开拓创新,探索了一条科普教育新模式,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创建科普平台,引领中国植物科普事业
开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先河。1997年华南植物园被广东省科协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植物学科学普及基地”,基地就充分发挥植物园的科技和资源优势,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在全国各省科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效仿,掀起了各地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的热潮。中国科协、国家科技部等部门1999年也联合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创建活动,华南植物园成为这两类国家级基地的首批成员单位,并先后被命名16个各类科普教育基地,20多家学校认定为教学实习基地,为普及科学知识,引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自主创建植物科普网站。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优势建设植物科普网站。网站由求知馆、趣味馆、园林馆等8个板块组成,收录各类信息10,000多条,融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科普网站弥补了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公共科普教育设施的不足,丰富了我国植物学科普工作内容,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联系生态环境认识自然,提供了实物科普的传播渠道。
建立形式新颖的科普信息中心。华南植物园多功能科普信息中心包括科普展示馆、科学互动实验室、中小学生物园等。滨海植被、时空隧道、太空仓、雾屏影院等,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声、光、电、模拟仿真和虚拟技术,以互动为特色,借助展览、陈列、影视、多媒体及网页等科普形式,展示植物科学、环境科学、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科普知识,静态陈列与动态演示相结合,使公众在获取科普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科学趣味性和寓教育于乐的科普体会。
开辟科普自然教育路径。科普自然教育路径是指在自然保护区或郊野公园内设立的,沿途建有科学知识介绍,集观光游乐、健身、教育于一体的科普自然路径。华南植物园于2002年在园内蒲岗自然保护区建设了总长近2 km的广州地区第一条科普自然教育路径。以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科普植物学和科普生态学知识为主题,通过科普说明牌、植物名牌、小型生态观测站、园林小品等设施,将科普教育和游览观光充分地融为一体,达到充分发挥自然真实科普教育的效果。
建立青少年科学互动实验室。华南植物园青少年科学互动实验室包括植物克隆实验室、植物艺术创作室等8部分,面向广大青少年与中小学生,通过科普实践活动和科普小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同时配备国际标准导游解说系统,英语、日语、普通话、广东方言等多语种导游,国家4A级景区建设旅游服务系统,让广大公众在园内体验到科普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科普科学功能、科普文化功能、科普社会功能和科普旅游功能的服务和作用。
二、重视科普研究,提升科学传播能力
发挥人材优势壮大科普队伍。华南植物园利用自身科技人才的优势,为科普事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一方面完成“华南植物园科普硕士点建设”课题。另一方面在广州高校大学生和本园在读研究生中发展科普志愿者、建立“博士生导游团”,吸引离退休老科学家成立“资深科学家科普报告团”,吸收社会力量成立“绿色科普义工”队伍,为科普工作寻求更广泛的支持,壮大科普力量。
以理论研究助力科普事业发展。近年来,在大力开展社会科普工作,推动社区科普发展的同时,完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普理论与方法研究”、“科普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的科学知识普及和展示手段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和著作的编写。“科普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湿地植物净化污水技术科普展示活动”、“广州市社区科普研究与探索”、“广州市科普基地调查研究”等课题,不仅进行了科普理论的探索,引导科普活动,还为地方科普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扩展社会科普工作范畴,提出了社会科普工作的方向。
建立未成年人校外素质教育基地。2002年以来,结合中小学素质教育,与多个大、中、小学校共建课外植物科普学和生态科普学素质教育基地和研究性实习基地,向大、中、小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由科学家亲自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使学生在观摩和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走进神圣的科学殿堂。同时建设“广州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角度给予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打造全面的素质教育基地。
三、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充分利用植物园的科普特色资源,结合“全国科普周、科技进步月、全国科普日”等科普宣传活动,推出品牌科普活动。以“缤纷琪林”四季珍奇花木和景观观赏、“动感自然”系列游园、“琪林天籁”文化艺术系列、“体验科学”小课题活动,营造全民科学素质氛围,不仅让公众在体验科学的同时得到艺术洗礼,更是引导公众形成保护生物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理念,也是让公众在参与科学活动的同时感受大自然乐趣,激发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高尚情趣。
围绕科学教育、科普研究、科普实践、科普开发、科学精神及科学与艺术摄影书画、科学与园林园艺等主题,邀请知名专家和资深科普志愿者,开展培训与展览等。每年举办讲座与论坛约30场,进入大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巡回报告和举办有关植物科学与园林景观的各类展览、画展、摄影展等10多场次,编辑出版10多种科普读物。极大地丰富了植物科普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植物科普对公众的吸引力。
参与科普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科普事业发展。起草了《国家科学传播体系(草案)》、《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中长期科普发展规划》、《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章程(草案)》等;为此,科普体系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普工作,同时也发展了科普事业,整合和利用科普资源,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20多年来,华南植物园的科普工作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蹒跚学步到开拓创新,探索了一条科普教育新模式,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用户登录